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“科”量
倘若你是心向紫禁城却难赴远途的历史爱好者,指尖轻触“全景故宫”,便可随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;若你是潜心钻研敦煌艺术的学者,在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上翻阅,即可与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目录、珍贵图像进行“跨时空对话”;若你钟情古籍,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助你
倘若你是心向紫禁城却难赴远途的历史爱好者,指尖轻触“全景故宫”,便可随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;若你是潜心钻研敦煌艺术的学者,在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上翻阅,即可与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目录、珍贵图像进行“跨时空对话”;若你钟情古籍,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助你
数字科技为历史文化注入全新活力、开启崭新未来。昨天,在“保护传承: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”平行论坛上,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文化遗产领域的新消息、新成果,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。
借助高精度数字化技术,敦煌莫高窟通过VR探访绝美壁画、浏览数字藏经洞大数据平台、观看360度穹顶电影等方式,数字敦煌将洞窟中的哲学智慧与美学密码转化为世界读得懂的故事。CGTN新媒体记者臧诗洁对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承军,他表示:“它(数字藏经洞)改变了
9月17日,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。论坛以“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——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”为主题,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。通过主论坛和专题会议,推动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协作机
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,文化传承发展气象万千。新华社开设的“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”栏目进入调研第四阶段,记者走进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重庆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西藏等西部11个省区市。
9月17日,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。论坛以“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——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”为主题,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。
9月17日,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。论坛以“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——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”为主题,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。
作为盛唐时期的经典洞窟,第172窟的塑像、壁画俱在,但历经岁月风沙侵蚀,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。为了再现洞窟创作之初的风采,敦煌研究院整合基础研究、艺术创作多支力量,历经五年打磨,最终复现172窟千年前的艺术之美。这是敦煌研究院历史上首次实现整窟复原临摹,是理论、
当我们谈论唐代书法,总绕不开颜真卿的筋肉、怀素的狂草,仿佛那时的笔墨都该是铁画银钩、气吞山河。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《唐诗丛钞卷》偏要颠覆这种想象——这卷被学者称为"唐代朋友圈手札"的残卷里,既没有规整的楷体,也没有炫技的狂草,只有歪歪扭扭的连笔、突如其来的涂改,
唐晓彬 王亚男自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,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态势。尤其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文化产业的生动实践,催生了文化产业中的新形态、新模式与新体验。当前,人工智能正全方位重塑文化产业生态,从文化产品创作到传播体
1907年6月上旬的那个深夜,中国甘肃敦煌地区的沙漠里,一支骆驼队伍正匆匆赶路。驼铃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,仿佛是历史发出的沉重叹息。谁能想到,这看似普通的骆驼队,竟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,驼背上的29箱上万件文物,皆是中国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经卷文
很多人把“敦煌”当成一个形容词,仿佛一出口就该伴着驼铃、黄沙、飞天反弹琵琶。可当我第一次走出高铁站,看见笔直的柏油路、便利店和共享电动车,心里还是“咯噔”一下:原来这座城也会亮着霓虹灯,并非永远定格在壁画里。于是我把相机塞回包里,决定先不去莫高窟,而是沿着党河